发布日期:2024-06-24 16:11 点击次数:132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筋髓功 易筋经之体·洗髓经重生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般次密帝译曰:世尊大意,谓学佛乘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勇往,清虚无障;勇往无懈,不先辩此,进道无基。清虚为何,洗髓是也;勇往为何,易筋是也,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髓骨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赅,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劲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精神,提携动用。试观筋驰则痪,筋挛则瘈,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者康。以上因内赋于天,外感于物,或盛或衰,匪由躬修,自成诸状。
今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我命在我,此其一端。然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以至药物器制,节候岁年,及夫饮食起居,征验始终。务宜先辨信心,次立肯心,奋勇往心,坚精进心,如法行持,进退不懈,无不立跻圣境也。”
总论中提到,“学佛的初学者需要奠定两个基础,一是清虚,二是勇往。清虚意味着心中无障碍,可以通达四方;勇往则代表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如果不先明确这两个基础,那么进修的道路就无法稳固。那么,什么是清虚呢?它就是洗髓,洗净自身的业障和烦恼。那么,什么是勇往呢?它就是易筋,通过修炼筋骨来强化身体和精神。易,就是改变;筋,就是力量。”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易筋和洗髓的功用和目的。在后期的《易筋经》版本中,“勇往”被替换为了“脱换”,虽然这样更符合佛典的用词,但却没有“勇往”那么直接和明确。“筋者,劲也。”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筋的核心,即筋是力量的源泉。接下来,原文进一步阐述了筋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身体中,除了髓骨和皮肉,四肢百骸之间,无处不是筋,无处不用到筋,无处不产生力量。筋在人体中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它贯穿我们的全身,帮助我们通行血气,提振精神,并协助我们进行各种动作。”
有人曾经这样解释《易筋经》的名称:“易”是改变的意思,“筋”是肌肉,“经”是方法。虽然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在一些古籍中,筋和肉的概念并没有被严格区分。甚至在日语中,“筋”就是肉的意思。然而,《易筋经》中明确指出了皮肉之内是筋的所在,这显示出古人对筋和肉是有明确区分的。在后面的膜论中,这一点被阐述得更加清楚。
“筋联络着我们的全身,通行血气,提振精神,并协助我们进行各种动作。”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筋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筋”呢?我们可以参考《黄帝内经》中的解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段话描述了人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它们各自的作用。其中,“筋为刚”说明了筋的刚性和约束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提到:“诸筋者皆属于节。”这进一步强调了筋在关节处的重要作用。同时,《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指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这说明了筋在约束骨骼和利于关节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看完这些描述,我们可能会对人体有更深入的理解。人体就像一座房子一样被构建起来,而筋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古代没有钢筋这样的材料,但我们可以把木条、木块等看作古代的“钢筋”,它们在建筑中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与筋在人体中的作用相似。
此外,明末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对经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指出:“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这段话说明了经脉和经筋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传输,而经筋则主要负责连接和支撑身体各部分。同时,张景岳还强调了筋的刚柔相济的特性以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分布和作用。
故此,《易筋经》强调通过修炼和强化筋来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力量。了解筋的概念和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易筋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参考古代医学典籍和现代医学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筋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
此外,在来章氏版《易筋经》的总论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筋,就像是人体内的经络,它位于骨节之外,肌肉之内,遍布四肢和全身,连接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使血脉畅通,并成为精神的辅助。比如,我们的肩膀能够承重,手能够抓取物品,脚能够行走,全身能够灵活运动,这些都是筋在起作用。这段话与中医的“肝主筋”理论紧密相连,《素问·痿论》中提到,肝主导着全身的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说,肝的功能充盈在筋中。《素问·经脉别论》进一步解释,食物进入胃后,其精华会输送到肝,进而滋养全身的筋膜。如果肝的气血不足,筋膜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会导致筋力衰弱,运动能力下降。《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肝气衰弱时,筋就会失去活动能力。古人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主导筋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论》中描述,眼睛因为血液的滋养而能看见,脚因为血液的滋养而能行走,手掌因为血液的滋养而能握物,手指因为血液的滋养而能抓取。当肝脏受损时,人就会感到无力,正如肝病医院里的病人所表现的那样。而肝血充足时,筋膜就会得到充分的滋养,从而产生上述的种种功能。因此,人体的一举一动,都是筋在起作用,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在现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经筋的概念呢?通过对照后面的《膜论》中“筋则分缕,半附骨肉”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古时的“筋”指的是骨骼肌的辅助系统,包括功能为束骨利节的肌腱、韧带、结缔组织以及神经系统的总和。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筋的概念中还包括了神经呢?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内经中描述的十二经筋的分布与现代解剖学中神经系统的分布非常相似。在古代没有显微技术的情况下,这种描述是相当准确的。我们知道,经脉和经筋的“得气”反应,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的。古人在研究筋、肉、骨骼的过程中,主要以活人为对象,因此神经系统的分布自然也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总论中的第二段告诉修炼者要建立信心和勇气,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实践,就可以达到立圣基、跻身圣境的目标。然而,到底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除了明确理论之外,还需要得到师傅的亲自指导才能成功。经论中的文字虽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修炼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简单,且有些部分并未详细写出。例如,有关于锻炼筋膜的具体内容,但缺乏锻炼经筋的具体方法。来章氏版本中虽然增加了贾力运力势法和十二势练法图,但并未提供详细的解释。因此,后人还需要认真钻研这些方法才能真正掌握。
从经文以及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筋”是一种肉性组织,它比肌肉更具刚性,有着致密结缔组织的特性,同时也具备伸缩弹性,特别是在各个关节处更为集中,还包含了神经系统等。因此,在锻炼经筋的过程中,任何能够锻炼并增强这些特性的方法,都可以被称为易筋之法。
接下来的一段是关于人体各关节的,《贯气决》中有这样一句话:“骨头之所以坚硬,是因为在每个关节处都有骨节。骨节之间的空隙是一个人的经脉和神明流动的地方。当这些空隙被精神填满时,它们就会变得像铁一样坚硬,无法弯曲或伸展,这就是气贯全身的状态。手有肩、肘、腕三个关节,腿有胯、膝、足三个关节,左右两边加起来总共有十二个关节。我们的手握力和行走能力都依赖于这些关节。这就像是用沙子逐层填满袋子,即使是柔软的东西也可以变得坚硬,这与气贯筋经的原理是相同的。”写下《贯气决》的人,肯定是通过真正的实践得出的结论,否则他不会这样描述。此外,还有很多易筋的方法,需要我们去总结和体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